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报告 |
发布日期:2007-08-11 来源: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浏览次数:110597 字体: 小 中 大 |
同志们:
根据会议议程,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2005年产业工作会以来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交流体育产业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会议工作报告。 一、体育产业工作基本情况 2005年产业会后,各级体育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对体育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体育产业政策研制工作取得进展 总局先后开展了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全运会市场开发、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体育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制定下发了《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同时,为鼓励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人文环境等特点,创建体育产业园区,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总局先后批准深圳和成都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各地在研究制定和争取有关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北京市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经过认真研究和全面准备,在7月27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政策和措施。浙江省在有关文化、第三产业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浙江省体育局积极争取有关优惠政策,将体育经营场所用电价格降低了20%,把保龄球、台球营业税由10%的娱乐业税率下调为5%的服务业税率。 (二)体育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总局积极研究体育经营活动管理的思路和办法。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委出台了26项体育服务标准。2005年10月颁布了《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为体育市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了我国首个体育服务认证机构——华安联合认证中心。今年3月,我国首批11家体育经营单位通过了体育服务认证。针对新的形势和需求,总局还组织力量对体育服务监管制度进项了研究,会同国家安监局和国家认监委初步草拟了《体育服务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体育场地场所检查办法》。 各级体育部门也在体育市场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多数省市都制定了有关管理法规或规章。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管理规定》,山西、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南、甘肃、宁波颁布了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办法、规定,江苏、安徽出台了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内蒙古、重庆、宁夏制定了体育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河南省体育局、工商局联合下发了《河南省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不少地方还组建了市场执法队伍,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执法检查。围绕贯彻体育服务标准,北京、上海、宁波、深圳积极参加了体育服务认证试点工作。 (三)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规范全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6月启动了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工作。经过一年来的深入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提出了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体育产业统计实施方案,并根据国民经济普查数据推算出2004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数据。这些研究成果已列为本次会议的讨论文件和参阅文件,供大家认真研读,提出建议。 2005年产业会以来,大多省市都把产业统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一些省市计划待总局体育产业统计有关方案出台后,再按照有关方案组织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2005年产业会后的两年中,云南和内蒙古开展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浙江省2006年根据第一次国民经济普查数据对2004年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推、测算,摸索出与国家统计制度接轨、利用国民经济普查数据推、测算体育产业有关重要指标数据的思路和办法 (四)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
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做好体育场馆工作,在总局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于2006年10月进行了换届改组。协会改组后,在组织建设、业务准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8年奥运会北京共建比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45个,国家会议中心等相关设施5个。在场馆建设投融资方面,广泛采用BOT模式和PPP模式。奥运场馆的建设还坚决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广泛采用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江苏第十届全运会体育场馆的总体规划和体育强省的建设相结合,把体育场馆的功能、规模和长远规划相协调,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建设体育场馆,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并注重体育场馆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场馆建设投融资方面,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十运会场馆建设,尝试投资主体多元化。十运会马术赛场建设总投资2亿多元,民营企业南京红龙集团参股,占40%股份;激流回旋比赛场地,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合作建设,政府投资1500万元,中山陵园管理局投资600万元,赛后在保证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经营。上海市将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扩建与运营通盘考虑、规划,实现场馆功能与实际运营的结合。安徽省就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出台了奖励补助办法,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0%用于场馆的奖励和补助。福建9个设区市都在抓紧建设或规划大型体育中心,初步形成了“海峡体育走廊”。 (五)组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各地在体育产业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有所加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归口管理部门。一些地方利用事业编制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成立了体育产业管理中心。在有关协会组织建设方面,广东省成立了体育产业协会,13个省区市成立了体育场馆协会,浙江、宁夏成立了体育经纪人协会。在有关大型体育企业培育方面,上海市成立了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组建了湖南省湘体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在体坛周报基础上筹划报业集团。 在人才培养方面,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培训,如总局2006年开展了本级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江苏省2006年举办了3期体育产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其他省市也开展了类似的培训。 (六)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有新进展 近年来,总局在体育组织、体育赛事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按照2008年奥运会联合市场开发协议要求,中国奥委会在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做好有关市场开发工作的同时,注重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工作的连续性,做好品牌建设、资源整合等基础工作,开展了亚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市场开发工作。江苏省第十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不论从运作模式还是收入总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全运会市场开发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基本思路,建立了全运会市场开发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全运会市场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扎实做好全运会的品牌建设工作。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在总局的指导下由山东省具体实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第2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加入了单项协会体育赛事资源推介会,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各省区市无形资产开发工作也稳步推进。如江苏建立了体育资源信息年度发布制度,并于今年4月举办了首届全省体育产业资源信息发布会,加强了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推进体育资源整合。为整合体育资源探索了新的途径。上海在出售赛事电视转播权、冠名权、承办权以及开发各类体育组织名称、标志的专有权、特许使用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安徽省积极尝试体育场馆的冠名,并对体育资源进行全面包装向市场推广。浙江省省运会无形资产开发共筹集社会资金和实物1300多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七)体育风险管理工作开始起步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人们体育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体育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体育部门的重视,不少省市在体育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十运会期间,江苏省与中国人保江苏分公司合作,为十运会提供公共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专用车辆保险等多个险种,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签定了十一届全运会周期运动队伤残保险合同,并在2007年为2202名教练员、运动员及训练管理人员办理了伤残保险。浙江省在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时,要求活动举办方为参与者和观众购买意外伤害险,省体育局也为所有的优秀运动员购买了伤残保险。安徽省体育局从2001年开始,争取财政资金为400名运动员办理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经济和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也在体育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体育健身休闲业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体育健身休闲业迅速发展,规模与产值不断扩大,服务项目和内容日趋多样化,价格趋向大众化。人们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健身消费群体日益广泛,体育健身休闲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辐射,由城市向乡镇延伸的全面发展态势。 从规模上看,各地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上海市拥有体育健身经营单位52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000人;湖北省2005年体育健身经营单位已近1400家,从业人员11000余人;重庆市体育健身经营单位469家,从业人员3423人;湖南省拥有体育健身经营单位2400家;陕西省体育健身经营单位2200余家。
从结构上看,社会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的积极性增强,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目前,由社会投资兴办的健身休闲场所已经成为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公共体育设施互为补充。据统计,内蒙古2006年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经营单位2863户,占经营单位数的58.64%,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7.39%;浙江省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经营单位已有近8000家;四川省社会办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已达60余种。 从项目种类上看,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项目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马术、高尔夫、滑雪、冰上运动、水上运动、汽车等高端时尚项目快速发展,热气球、滑翔伞、攀岩、漂流、沙漠穿越、野外生存等极限项目逐步兴起。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正在成为休闲市场的重要内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 竞赛项目不断丰富。除进入市场较早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竞赛项目外,羽毛球、网球、田径、自行车、拳击、武术、台球、电子竞技、围棋、国际象棋等竞赛项目市场也逐步形成。 品牌赛事进一步增加。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联赛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竞赛表演市场的主角。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全运会、女足世界杯等国际、国内的综合性和单项赛事数量不断增长,市场前景看好,仅江苏省2006年就承办了32项国际赛事和81项全国单项赛事。F1大奖赛、中国网球公开赛、ATP大师杯赛等知名国际顶尖商业性赛事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响。小规模、经常性、特色鲜明的赛事不断增多,如河南的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宁夏的国际摩托车旅游节、青海的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湖北的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等,都成为当地的品牌。 竞赛的组织模式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变。一是赛事举办逐步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非政府行为为主,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由政府推动举办的,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顶级自行车赛事,经过几年的培育,实现了赛事国际化、理念现代化、组织规范化、接待标准化、宣传普及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科学化、人员专业化。江苏2006斯坦克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创造了一个完全依靠票房,成功运作世界重大国际比赛的体育竞赛营销案例。二是以体育部门举办为主逐步向社会各行业举办转变。如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网球大师杯赛是由巴士公司承办的,F1大奖赛由上海赛车场承办,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则由盛融公司承办。三是逐步从以计划性大型赛事为主向各种规模商业性赛事转变,竞赛表演市场日益活跃。 (三)体育中介咨询业 体育中介服务正在成为体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对培育与规范体育市场,提高体育产业的运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体育经纪人和经纪机构的推动下,国内的高水平商业赛事日益增多,体育赛事运作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如瑞士盈方公司与中国篮协合作打造CBA篮球联赛,以国际化、规范化的运营手段,系统开发、统一经营联赛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经纪机构的推动下走出国门,参加国外的职业联赛,增加了我国运动员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对于提高我国一些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运动员加盟中国的联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职业联赛的竞技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竞赛市场的发展。此外,国外一些体育场馆运营机构开始进入我国,国内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有关体育场馆运营、咨询的机构,对于提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体育培训业 各类以体育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学校和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体育培训市场初步形成。昆明海埂、青海多巴等训练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我国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专业化程度较高、以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为主要方向的体育运动学校、足校、武校等的培训质量和办校效益逐步提高。以普及体育技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各类培训越来越受欢迎。各级体育部门、体育协会和一些培训机构纷纷举办各类高水平体育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培训班,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培训业的兴起,既有效发挥了体育的经济功能,又进一步减轻了体育部门培养各类体育人才的压力,对扩大体育人口,引导体育消费,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体育用品业 体育用品业正在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成为体育相关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的领域,并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仅福建省就拥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300亿元。近年来,我国一批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竟竞争。李宁体育用品已与NBA和ATP进行深入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并先后成为瑞典和西班牙奥委会的官方合作伙伴,逐步打破了国外体育品牌垄断国际顶级赛事的局面。红双喜乒乓球产品已成为世界名牌,占据了国际比赛用球的80%。浙江富阳的“无敌”牌赛艇曾被确认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艇比赛唯一的中标产品。以用品业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化取得新突破。2004年6月,李宁公司成为国内首个在香港上市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今年7月,安踏公司也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六)体育彩票业 2005年、2006年是体育彩票快速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全国体育彩票战线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积极发扬讲团结、求发展的精神,完成了全热线系统建设,体育彩票种类不断推陈出新,玩法体系日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销量稳步上升。2005年体育彩票总销量首次突破300亿元,2006年总销量达323.6亿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体育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日益增长,而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休闲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为体育旅游提供相关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单位日益增加,目前已达60,000多家。各省市风格迥异的体育场馆和运动休闲设施已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特色旅游景点。各种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赛会纷纷在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举行,体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观摩。在这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和草原、沙漠等特点努力开发马术培训、竞技、表演,那达慕,冰雪那达慕等体育旅游项目;青海省把体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四川省以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为突破口,计划组建体育旅游企业联盟,开发登山、滑雪、漂流、自驾游等项目;宁夏打造的沙漠体育项目成为地区的名片;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滑雪产业快速发展。为加强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构筑体育旅游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集中展示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和项目,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了2007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此外,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部分项目中心和协会,以及部分地方也举办了相关领域的展会,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体育展览机构也积极策划在我国举办展会,进入我国体育展览市场。 三、下一步开展的主要工作 这几年的体育产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认识方面。各级体育部门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体制方面。在体育市场监管方面没有形成符合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又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业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十分薄弱,有的省市体育局职能部门只有1人负责产业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工作任务;体育市场的行业自律性组织成长缓慢,发挥作用不够;三是政策方面。总体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压力越来越大;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有待加强;四是规模方面。体育产业综合实力不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体育无形资产和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有待深入;高水平体育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培养工作有待加强;五是结构方面。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较小;国有、集体资产比重较大,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所占份额较小;各地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 根据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针对以往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在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应加强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借鉴,研究其出台的背景和途径,一方面挖掘其利用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借鉴其制订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有关体育产业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推进重大体育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为制定产业政策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国外有关产业政策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体育产业结构、布局、园区建设研究,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争取尽快出台指导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努力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兴办的格局。 近年来,总局一直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其尽快出台。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看法难以统一。体育部门的同志希望提出具体实在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在国家整体政策的框架下有一些困难。有的部门建议提出一些笼统的、原则性的意见,以便于出台,可这种做法又不便于政策推出后的实施。经过反复的修改、推敲并征求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后,争取与国家发改委会签并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二)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发展 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的方式方法,构建体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行业协会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体育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体育产业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竞争规则。 加强有关管理法规、规章制定,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要积极配合《全民健身条例》的制定工作,力争在条例中明确政府对体育健身场所监管职能的条款。研究制定《体育服务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体育场地场所检查管理办法》。落实《全国服务标准2005年—2008年发展规划》,在已有体育服务标准基础上,继续加强体育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委等六部委《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继续推进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深入贯彻《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扩大认证项目范围和覆盖面,做好对认证结果的采信和宣传工作。加强体育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赛事和活动的风险管理,推动有关体育专项保险的开发,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加强规划和指导,提高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水平
进一步加强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进体育场馆发展中的作用。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和现有场馆布局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发挥体育场馆对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的作用。要更新场馆设计理念,在满足场馆体育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赛时和赛后利用两方面考虑场馆的用地和功能性用房以及周边环境的布局。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强调环保节能,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 在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不断丰富经营管理的模式,提高综合使用效益。要明确场馆的经营方向和市场定位,积极引进有经验的机构和人员,引入新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特别是新建场馆,避免走弯路,实现起点高、见效快。体育场馆在经营中要培育内部产业链,在突出主导项目的同时,有计划地拓展配套项目,扩大经营范围,形成经营互动、产业互补,使体育场馆成为集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体育健身休闲中心。 (四)深入推进无形资产开发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包括各类体育赛事、体育组织、体育场馆、运动队、运动员等相关知识产权和肖像权的各种商业开发。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职业联赛、单项赛事和有关商业比赛的市场开发工作。要充分借鉴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市场开发的成熟经验,实现全运会市场开发经验的传承,不断提高全运会的品牌价值。加强全运会市场开发法规保障体系的研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届全运会要在市场开发机制、成效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作用,实现赛事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各类赛事的品牌价值。要研究制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开发的相关策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实现双赢,力争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大体育组织、运动队、运动员无形资产开发力度,推进各类资源的整合,提高开发效益。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合理评估体育场馆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市场开发的效益。 (五)加强体育资源整合 要扶持一批大型体育骨干企业。整合政府资源、部门资源、社会资源、媒体资源,加强合作,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份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六)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产业主管部门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协会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要坚持“人才兴业”战略,加快培养各类体育产业人才。总局将每年组织不同层次的产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各级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体育产业管理干部培训,加强业务交流。要坚持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有经验、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的政策和业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体育经营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体育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体育经济人。加强体育产业理论和学科建设,培养和团结一批体育产业专家队伍。培育和规范体育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七)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在体育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体育产业统计研究工作基础上,争取尽快通过国家统计局下发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和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统一口径和方法,指导和规范各地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与国家统计制度接轨、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公布体育产业有关数据,从体育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等方面来全面反映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日常业务指导,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同志们,产业工作相对于其他体育工作还是一项新工作,在理论积累、政策法规、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发扬团结开拓的精神,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工作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做出新贡献,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 刘扶民 |
上一篇: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 下一篇:没有了 |